ob体育app下载近年来,油烟、噪声等群众“家门口”“窗边事”的环境问题,成了生态环境领域中,群众反映最为集中的诉求。2023年以来,北京市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已办结油烟噪声群众诉求2216件,占已办结案件总数的57.59%。
朝阳区劲松街道百环家园小区建于2005年,常住流动人口共计2万人。小区底商约有30余家,多为火锅、烤肉等餐饮企业,经营范围辐射周边多个小区,约为4万余人。商户产权大多均已买卖为个体商户,无集中产权单位,各餐饮企业各自设置的油烟排风管道分散、零乱、无统一规划,甚至部分设备离周边居民楼“窗户边”最近处距离不足10米……以上情况不仅带来了安全管理隐患,楼顶平台油烟排风、净化装置还易产生大量油烟和噪声问题。
面对群众诉求,朝阳区及时响应,开展油烟、噪声检测。检测中发现,逐个餐饮商户检测时油烟、噪声均达标,但在午餐、晚餐等餐饮集中营业时段产生的油烟和噪声问题仍较为明显,“达标扰民”现象突出。为彻底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,朝阳区多部门通力合作、主动作为,聘请专业改造团体,并协调商户、产权单位、物业等单位,将商户设施升级改造、楼顶管道统一布局、油烟排口集中排放。改造完成后,排放浓度明显降低。
面对单个商户油烟、噪声检测“达标”,但多家商户同时营业造成的“扰民”现象,特别是业主、产权单位、物业情况复杂,无统一责任单位的情况下,朝阳区在2022年第二轮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的基础上,创新了“54321”共商共治模式,取得了很好效果,并逐步推广应用。
通过搭建居民、餐饮单位、物业等多方议事沟通平台,向前一步,主动统筹各方需求,梳理矛盾关键点,采取“严控增量、压减存量”的工作思路推进工作。
在优化营商环境,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下,不采取简单的停业、清退“一刀切”,在实现宜商、宜居良性发展和平衡各方利益上下功夫。
形成多部门联动治理机制,委托第三方专业技术单位对改造方案进行科学研判。在“达标扰民”的前提下,按照“谁经营、谁受益、谁出资”原则,政府和企业共担治理资金。
通过社区居民议事厅,将方案制定及推进情况向居民、社会单位全流程公开,形成“有事能商量、众人的事众人商量”的民主决策氛围,用协商治理来画出认可治理方案成效的最大同心圆。
采取多轮次联合执法、集中约谈等举措,压实物业、产权人、经营者主体责任,加压督促劣质业态退出,打造多元共治社会治理格局。
充分发挥专业优势,做到“逢诉必测”。应群众之所需,在午间、晚间等用餐高峰期开展油烟监测,在昼间夜间开展全时噪声监测,在设备满负荷条件下开展监测,切实用数据说话、用报告释疑、用技术回应,将监督监测作为接诉即办工作中重要的一环。一年来,累计开展信访监测2072家次。
以群众诉求为着力点,做到“逢诉必查”,将接诉即办案件作为环境执法的重要案件来源之一,高频执法、严格执法、公正执法。今年以来,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固定污染源处罚247起,处罚金额671.06万。2023年前三季度,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综合执法朝阳区排名第1。
以“技防+人防”的组合方式智能化管理餐饮企业,做好科技赋能,做到“逢诉必盯”。在全区1400家重点餐饮企业安装2100余套油烟在线监控设备,并试点运行餐饮业噪声在线、油烟浓度在线和声纹分析设备。今年以来,利用油烟在线个排口净化器故障线索并跟踪执法检查。
加大案件后续处理的跟踪频次,重视群众满意率和解决率的回访调查,做到“逢诉必访”。办件人员通过和群众见面、加联系方式、邀请投诉人全程监督等方式,听取真实呼声,拉近群众距离,解决实在问题。遇到案件反复的情况,投诉人可以第一时间联系执法人员,第一时间处置诉求。同时,聘请第三方机构采用“电话+短信”的形式做到全量回访,听取投诉人对于案件处理效果的评价和工作建议,推动办件质量和服务态度进一步提升。
发挥属地主导职责,采取“治理类街乡”等专项资金来源,引导、统筹、协调产权方、物业和商户自筹经费,完成整体改造布局,制定适应街乡属地特性的改造方案。在治理油烟噪声问题的同时,综合考虑消防安全、城市规划、经营布局、产业结构等群众需求,“一揽子问题一次性解决”,用油烟噪声治理撬动辖区整体环境升级改造。
落实企业主体责任,定期请油烟净化器厂家开展清洗工作,并配合整体改造进行新一轮设施升级,提高净化装置的油烟处理能力和降噪效果,降低排放浓度,达到排放标准。产权方、物业单位在整体改造时,对商户下水等进行集中疏通,并在顶层重新做防水作业,保障改造效果,解决多重群众诉求。
加强行业技术指导,聘请降噪专家团队对设备噪声等重点投诉案件进行现场调研,提出降噪方案并提供给整改企业,企业按照制定的整改方案自行选择降噪单位完成治理。2022年至今已拟定重大噪声整改方案78套,并督促完成酒仙桥电子城创新产业园制冷机组设备降噪、双井街道外企大厦底商设备降噪、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空调室外机组降噪等重点治理项目18个,成效显著。
采取“日提醒、周总结、月调度”的方式对接诉即办案件做全面分析和复盘,提高全体办件人员的重视程度,狠抓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,营造全员办件的良好态势。
选拔优秀年轻干部,成立接诉即办专班,完善组织架构,统筹指导各科室分队自办件和各街乡行业办件。
制定工作手册、接听电话手册、考评办法等系列制度文件,丰富了会商会办、领导约谈等工作机制,强化接诉即办成果运用。
积极落实“三级环保管家”制度,发挥行业统筹指导作用,以全市生态环境信访和接诉即办岗位建功活动为契机,组织开展朝阳区专项工作评比。全区43个街乡全覆盖参赛,参赛人数全市第一。
组织全区各街乡开展噪声类案件办理规范流程、信访监测等专题培训,提高基层办件水平。夏季油烟噪声信访高发期前,对平房乡、东坝乡等辖区内餐饮单位进行集中实地培训。
联合属地对天宇市场等新商业用地招商启动前期实施源头管控,引导商家“不诉自办”。
充分利用“街乡吹哨、部门报到”制度,对街乡办件中的具体问题,加强街乡指导并协助开展监测、执法。对于复杂的问题,联合街乡综合施策,以执法监管推动整改落实。
朝阳区紧紧围绕“为人民服务,让人民满意”的核心目标,将接诉即办工作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大会会议精神,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朝阳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。
近年来,朝阳区委、区政府积极践行“浦江经验”,多次到双井外企大厦、劲松百环家园等重点群众投诉点位现场调研,在居民家、社区里听取居民建议意见,积极推动噪声油烟综合治理。市生态环境局领导包案包件,对朝阳区重点案件逐一指导,给予专业治理建议。
一年以来,朝阳区化解了一批“久拖不绝”的治理难题,群众的满意率和案件的解决率从年初的54.81%和46.75%上升到年中的99.26%和96.30%,累计收到群众锦旗15面,热线件。
朝阳区以一个个接诉即办的环境问题为“小切口”,持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“大提升”。
以百环家园油烟噪声治理体系为示范点,积极在全区范围内调查分析可经验推广的、群众诉求强烈的、历史遗留问题严重的油烟噪声问题。
广泛发动属地街乡,广泛听取群众意见,广泛研究治理方案,力争再解决一批“久拖未绝”的油烟噪声扰民问题。
利用资金支持等方式,积极提升属地街乡、企业主体等主动作为的热情和创新力,加大基层优秀经验分享的推广和宣传力度。
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,千方百计推动“达标扰民”等高频投诉取得实质性进展,切实提高办件质量和群众的满意度。
对重点案件实行领导包案制,点对点提供专业指导,面对面做好经验交流,实打实做好行业件的“手拉手”帮扶工作。
高频利用“街乡吹哨、部门报到”制度,加大与街乡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力度,切实把脉开方,提供专业服务。
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为契机,定期组织案件“回头看”,提高部门街乡的重视程度和化解诉求的能力水平。
以噪声污染防治地方立法为契机,以全国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定试点为依托,先行先试,勇于探索,进一步提升声环境质量,加大声环境执法监测的水平和力度。
制定并实施朝阳区噪声三年行动计划,明确各部门和属地街乡职责,推动噪声治理同频共振、齐抓共管。
充分运用油烟在线监控等科技助力设备,将“事后处理”向“事前预防”转移,从“末端控制”向“全流程监督”转变,积极推动油烟扰民问题“未诉先办”工作的不断深入,做到“降量提质”。
筹建朝阳“生态大脑”指挥调度中心,通过对大数据采集、管理和价值挖掘分析,从中发现趋势、找准问题、把握规律,加强科室联动,及时移交线索,创新发展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模式,提高精准执法的准度、精细监管的深度、精心服务的力度。